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王庆平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大金袍”呈现王庆平艺术创作“大家之路”

2017-09-26 09:37:30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作者:李会展 
A-A+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缉出版的《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画集》系列,以收录中国当代最著名、最重要、最具有学术性、艺术性与影响力的油画家个人综合作品为学术定位,被誉为“大金袍”。该系列专集目前仅出版有靳尚谊、艾轩等大家之作,王庆平是第六位荣登“大金袍”的入榜者,在由全国美术评论家、艺术家、研究人士以及著名权威组成的艺术委员会的评选中,获得全票通过。

  王庆平1938年生于青岛,20世纪50年代曾受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8年退休后,先后任青岛市油画学会名誉会长、青岛市壁画学会名誉会长、青岛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作品为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内诸多美术馆与公众机构以及职业藏家收藏。此次人美版的“大金袍”,经过两年多的选画、编辑,反复六次打样,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邀请八旬权威美术评论家邵大箴作序。该专集系统收入了王庆平不同时期的作品,并详细列出艺术年表,通过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代表画作,较为全面地呈现出一位当代大家的艺术经历与具有鲜明风格的创作面貌。

  王庆平倾毕生精力研究欧洲绘画与中国民族绘画的融合,坚持油画写生六十余载,实践中国画数十年,通过深厚的中西艺术修养与积淀,全力追求把中国文人画精神融入到油画的光与色及笔触的运用之中,形成了具备中国气派的艺术风貌。难能可贵的是,王庆平较为完整地留存下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三千余幅油画作品,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坎坷进程的见证,记录着自然与人文的变化及兴衰,其作品数量、跨越时空、文献价值及艺术“含金量”在现当代画坛几无来者,堪称“奇迹”。

  自幼爱好绘画的王庆平,很早即表现出绘画才能,12岁时就与同伴步行一百余里到崂山画水彩写生。1956年其油画作品《小小运动会》入选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铜奖。同年,王庆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受到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董希文、王式廓、李可染等一代大师的人格和学术风范感染。王庆平曾直接受教于李苦禅、叶浅予、刘凌沧等中国画名师,并在主课教师赵友萍、卢沉、高潮等的教导及影响下,接受了全面知识教育、文化素质培养和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建立起忠实于现实主义的艺术信念和深入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的创作原则。

  1961年,王庆平进入青岛市美术公司工作,积极进行水彩、油画艺术创作,不时有作品在一些展览上露面,有良好的发展势头。1966年开始的“*****”给他带来了厄运,不仅使他的艺术作品和珍藏的书籍、画册遭受浩劫,而且剥夺了他绘画创作的权利。但这并没有磨灭王庆平崇高的艺术理想和坚强的意志,“**”抄家后,他在自己住房楼顶加盖了一间不足八平方米的小阁楼,自命名“多梦阁”,在那里利用清晨、傍晚和深夜偷偷作画,完成了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大量幅静物和风景画作,在几近恐怖的氛围中继续圆着自己的“艺术之梦”。王庆平在“**”中曾读过三遍但丁的《神曲》、翻阅数十遍《贝多芬传》,以这些艺术巨人艰险的创作经历激励自己。那个时期的许多青岛大街小巷写生作品,是在四五点钟即早起,趁街上还没有人时悄悄完成的。另如王庆平1972年创作的一幅取景于浮山的《山那边锣鼓喧天》,通过画面上静谧的田野、蜿蜒的山路、孓立的小屋、森郁的远山,描绘出犹如“世外桃园”般的一片静土;而画面上方,则以凌利的笔触勾画出山那边的风云涌动,虽无具体物象描摹,却让观者恍若感受到笼罩在那一抹青灰调子下的喧嚣。这幅作于困厄时期的作品中,王庆平利用画面静与动的强烈对比,表达自己身处逆境仍心怀艺术理想的心绪……待“**”后期,他更是放开步子开始进行范围更广的写生。仅在十年“**”中,王庆平就积累了各类油画作品千余幅,皆为心血之作,令人难以想象。

  而就在这段特殊的时期,王庆平开始思考和探讨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尽管他当时仅有三十多岁,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加上外来色彩修养,在“油画本土化”的进程中已达至先知先觉。王庆平因在“**”中以“戴罪之身”画外销风景样本,并利用那段时期的“特殊条件”,大江南北地勤奋完成了大批早期写生画作。例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王庆平有着近二十次下江南写生创作的经历,他的“水韵江南”系列作品,涵盖了半个世纪时段之内不同季节、多个地域与相异视角的江南风物景致,真实记录了历经传承江南水乡的原生态,艺术再现了具有中国传统诗意水韵的生活场景与文化气息。在近三十年的城镇改造中,江南独有的传统特色大都消失殆尽,因此王庆平的这些画作就成为千年古镇身影的“绝版”,在古迹已被损毁的今天,具有印证时代变迁的艺术文献价值显得弥足珍贵。

  王庆平认为,站在世界的角度上,江南水乡传承的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特色浓郁;江南又是中国文人画的发源地,出自苏州、扬州的“吴门画派”等,延续着传统文人画的风范,是文人气息的代表地域;江南水乡与其孕育出的书画作品,更是传统精神的一种集纳与表现。“水韵”是江南秀色的灵魂,而雨景其实是与表现阳光的印象派画风相背离的——阴雨霏霏中,画面的整个调子就会暗下来。作为一位难得的坚持现场写生的创作者,王庆平利用扎实的水彩基础和中国水墨画修养,将这种技法精神用于油画创作,开始有了风格指向,并自然地剥离了俄罗斯油画的影响,同时规避了印象派特征鲜明的光影表现,从而形成了具有自我面貌的“深沉的灰调子”特色。王庆平对光的处理和氛围营造,不仅富有油画本身的质感和微妙的层次变化,而且创造性地表达出具有中国文人画的深远意境。那些气韵生动的江南秀色,与中国传统的神韵、功力和意趣融为一体,没有雄厚的色彩修养与人文学养是不可为之的,体现出王庆平在多重视角和技艺方面的有机融通。王庆平正是通过对江南人文风物半个世纪的现场写生记录、文献研究,通过五十多年来对“吴门画派”等的重新吸收融贯,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油画文人画”风格。

  静物是王庆平在平日里十分钟情的创作领域,并一直践行着中国文人“物我一体”的情致,所描摹的花草也是历代文人画家所吟咏的丁香、芍药、玫瑰、牡丹、百合、月季、木槿、野菊、迎春、大丽花、仙客来以及石榴、青梨、丹柿、茬杏等。写生创作这些朝夕相处的花卉,王庆平尝试着将东方式的意境和即兴、写意的笔触,与中国画的书写性与金石气相融合,表达出对自然生机的真情实感。画作完全出自国画写意笔法以及金石趣味,表现出一种内敛而生动的意境。另有同系列的部分作品,通过以色塑形、以彩造境、以笔触传达情感,在“写”的过程中,用笔“带”出一种洒脱与诗意,在艺术上达到心中对绘画体验的新高度。这些静物画作绘画语言朴素,融入了风光之外的自我认识,形成丰富而层层递进的浑厚画面。美术评论家评价,王庆平的中国静物油画结体带有本土艺术的构成法则:他那多种色相现于一笔的确定,得自中国写意画墨分五彩的把握与延伸;他那油彩数十遍叠合而呈积彩的生动,得自中国山水画多层次积墨以致韵味厚重的研究;他那色彩先勾后填之金石铁篆般的斑斓,得自中国线条造型笔断气连重勾浅勒的探索;他那冷暖对比下响亮幽深的色彩,得自文人画气度恢宏的内美的追求……正是中西艺术的修养,使他的作品既蕴含着西方油画语言的特性,又融进了中国文人笔墨遣意造境的书写性,在印象派画风和传统文人画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连接点。王庆平的静物画兼有生动的写实功力和厚重的色彩修养,尤其在其静物画中外光效果的呈现,是他对中国百余年油画静物画的重要贡献之一。王庆平这些作品对光的处理和氛围营造,不仅富有油画本身的质感和微妙的层次变化,更显现出类似于中国文人画的深远意境,形成了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的个性化表现。比如王庆平1992年创作的《瓷马和蔬果》,在充分表现造型的微妙之处与色彩关系之外,融入中国画的书写性与金石气,通过东方式的意境和即兴写意的笔趣,营造出挥洒自如、余韵绵延的诗情画意。又如2010年的作品《初夏待客》,以静物写生的方式描绘餐桌一角,但王庆平并未简单描写满桌的菜肴,而是通过林林总总的蔬果、铜质火锅与酒水点明“宴客”的主题,并以食物未烹调之前的状态,令人体会到“初夏待客”的意味,这样的匠心独运让画面的情趣油然而生。近年新作《初春》则以沐浴在初春暖阳下的窗前静物、瓶中百合以及桌上苹果等,形成了一曲光色交融的美好乐章,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对未来的期待和希冀,从中也可以感受到画家朝气蓬勃的艺术心灵。

  人物画是王庆平较早涉及的绘画题材,创作时间则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包括头像、半身像等不同取景范围的人物形象,以及部分人体画作。这些作品讲求画面构图,用笔精炼酣畅,通过厚涂法与透明法的交替,堆积与点染技法的结合,尤其开创性地加入外光表现,营造出光影交错、色彩斑驳的画面,显现出纯粹而厚重的油画风格,传达出空间与生命的力量。其中,王庆平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体作品,画面虽仍属写实范畴,但厚积的颜料显示出鲜明的色彩意识,强调视觉感受与主体表现,充满写意性和律动感,既有印象派画面色彩的和谐、鲜亮与呼应,又具备中国重彩国画那种华丽的视感,将优雅与厚重有机相融,让观者感受到如临其境的生命气息。值得关注的是,王庆平的人像作品,几乎全部选取于普通人群,包括工人、农民、医生以及犹如邻家孩童般的少年男女。其中,既有早期《被遣返的资本家》、《农村最后一个铁匠》等烙着特定时代印记的人物,又有《学艺少年》、《钢厂工人》、《老农》、《船老大》、《老中医》等来自不同行业的平凡劳动者。这些人物画作与当时流行的“高大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些作品真实地刻画出了他们的悲情、忧伤、迷惘、平静或是坚定,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时空里一个个独立的平民化脸谱,串连出如同穿越闪回般的人间世相,表达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经验与感受,以及所蕴含的生发于心性的人文关怀与内在的艺术良知。

  在1998年王庆平退休后不久,河北教育出版社为其结集出版了《中国油画家精品集·王庆平卷》。这本画集的自序“守住了我心灵的家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已年届耳顺之年,身体日渐衰老,但我痴情艺术的那颗心,却永远是年轻的。时至今日我似乎才真正摸到了艺术的脉搏……现在自己觉得真正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专业画家,从现在起又仿佛从零点上开始了一个新的艺术人生……”退休后的王庆平有了更为庞大的艺术计划,每一天都在为构想更为灿烂的艺术之梦勤奋地劳动着。就以他七十五岁之后为例:2013年到俄罗斯考察艺术并实地写生;2014年前往意大利进行艺术考察与写生之旅;去年又到黄山,冒雨持续写生半个多月……退休后每年王庆平都赴国内外采风写生并带回大量写生创作油画作品。靳尚谊先生最近曾说:“现在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多在60岁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但综观王庆平退休后的十余年,似乎画得艺术生命更年轻了,去云贵高原的两年中,比王庆平年轻近30岁的同行者,有的半途退缩了,而王庆平却在峰峦山野中每天都作画十多个小时,每天背负着几十斤重的画具,通常要步行三十多里。是什么使他如此勤奋?正如他的学生们所说,是一种对艺术崇高的信念支撑着这样的创作力量。王庆平曾说,“每年画不到50到80张油画,是看不到进步的”,他的晚年生活似乎只有艺术。从这本“大金袍”画集中,有心的读者能够看到这种“艺术追梦”的冰山一角。

  王庆平退休后的十余年读了大量的书,行走了更多的路,创作出了比年轻时更为成熟老辣、意蕴丰厚的作品。每当谈到他的画,王庆平总是认为远远没有画出理想中的作品,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淀与升华过程中,似乎他正迎来更大的艺术变革的前夜……

  纵观王庆平的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人物、风景和静物三大类型。对于志在从印象派画风和中国传统文人画之间找到接点的王庆平来说,其作品中彰显的独特品位和格调,是经过多年文化修养积淀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悟,通过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才取得的。由于具有金石气、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积彩画法,骨法用笔使作品笔笔见笔、笔笔见色、笔笔见情,并且十分关注形式语言的充分表现,从而在多个方向上体现出极为丰富的创作视角,使得王庆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洋溢着一种“庙堂之气”。正如邵大箴在序言中所说:“在如今浮躁喧嚣的时代,王庆平作品中彰显的某种独特的品位和格调,并不只是他的天才乍现,而是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才取得的——他终于踏上了一条光与色的朝圣之路。”六十余载的探索历程中,王庆平崇尚并秉承着艺术的本真和“大道”,追求、行走的是一条艰难的大家之路。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王庆平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