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王庆平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光与色的朝圣路——王庆平的油画创作

2017-09-30 14:23:58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邵大箴 
A-A+

  王庆平自幼爱好绘画,经过自学和向人求教,很早表现出绘画才能,12岁时就与同伴步行一百余里到崂山画水彩写生。1956年,他便有油画作品《小小运动会》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铜奖。同年,王庆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那时,苏联美术教育和俄国巡回画派诸位大师如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等人的作品对他们这一代年轻学子有很大影响;他们受到中央美术学院一代大师吴作人、董希文、王式廓、李可染等人的人格和学术风范的感染。王庆平这位早期的附中学子曾幸运地直接受教于李苦禅、叶浅予、刘凌沧等中国画名师。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主课教师中,如对王庆平影响较大的赵友萍、卢沉、高潮等,都是一批早年毕业于该院的优秀生,当时年富力强,有敬业精神。在丁井文校长的领导下,附中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知识教育、文化素质培养和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训练,使他们建立起忠实于现实主义的艺术信念和在深入生活基础上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进行创作的原则。王庆平学习成绩优秀,曾于1957年有油画《草原的傍晚》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画展”。

  1961年,王庆平进入青岛市美术公司工作,积极进行水彩、油画艺术创作,不时有作品在一些展览上露面,有良好的发展势头。1966年开始的“*****”给他带来了厄运,不仅使他的艺术作品和珍藏的书籍、画册遭受浩劫,而且剥夺了他创作绘画的权利。但这并没有磨灭他崇高的艺术理想和坚强的意志。“**”抄家后,他在自己住房楼顶加盖了一间小阁楼,自命名“多梦阁”,在那里利用清晨、傍晚和深夜偷偷作画,继续圆自己的“艺术之梦”。待“**”后期,政治气氛稍有好转,他又开始继续喜爱的写生。难以想象,十年“**”中,王庆平积累了各类油画作品千余幅。这不仅使他熟练了手艺,更使他从中获得了修养,因为他既练艺技,又悟艺道,边画画,边听音乐、读文学名著,还开始思考和探讨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更重要的是,“**”的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本质有了新的体悟。

  任何艺术创作都有“技”与“道”两个层面,油画是一种很高的手艺,要经过千锤百炼方能得其要领,而写实油画因技术、技巧的繁复、精密,又很容易使创作者迷恋于此而忽略对“道”即精神的追求。王庆平早年学画的时候,接受过苏式严格的素描教学,具备了相当的造型能力,培养了纯熟而自信的绘画技巧,这就是“技”的层面。但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他的感觉并不止限于造型的准确、色彩的变化及物象的体量等外在可视的客观印象,还有生活体验和感悟、情绪、联想等内在自觉的主观意象,包括性格气质、观看方式、表现习惯和技法运用等诸多个人因素,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就是绘画中的“格调”或者说是“道”,是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王庆平十分重视写生,他的足迹遍及南北各地及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长江、黄河等名山大川,他把外出写生视作自己与天地的“精神往来”,持之以恒,从未中断。他清晰地认识到,写生过程和制作技艺与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有必然的联系,笔下要表达的形、色、意,要求一笔到位,这笔触是油画中最难也是最见才情的地方。道并非见乎技外,而是见之技中。技可进乎道,唯当画家将手中的技术谙熟到超越了其自身限度之时,其技术才能进到艺术的精神层面,即由技悟道,道技合一。

  王庆平之所以钟情于油画艺术,不仅因为“**”中他自己创作的五百余幅水彩被付之一炬,而且因为他对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倾情于油彩的同时,他受到的中国画教育又使他对民族传统依恋不舍。这两方面的兴趣和知识储备构成他油画艺术的基本特色。在实践中他逐渐意识到,以线为主要手段的中国画和以形、色为语汇的欧洲油画,各有特长,都是表现来自客观和主观的诗意美,都具有诗性特征。外来的油画要在中国这块土壤中成长,不可避免地要承载中国自身文化的精神并且渗入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但是又要保持和发挥油画自身的基本特色,它不会也不应该被中国民族绘画的形式语言所同化和取代。

  如何把中国画语言中的气韵与油画重视的形和色的神采结合起来,一直是王庆平孜孜以求的目标。正是中西艺术的修养,使他的人物、风景和静物作品既把握了油画语言的特性:形的结构、色彩的美感和“调性”以及空间形态,又融进了文人笔墨遣意造境的书写性。他在印象派画风和传统文人画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连接点,并充分在这一点下苦功夫,探索新的表现途径和个性风格。他拿起画笔,心中涌动的理想和现实的磨难,折射于画板上的色调,时而绚烂,时而阴郁,呈现出的是一种充实而有光辉的景象。

绍兴早市 1987

  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创作了一大批风景画和静物画,如《窗前组画一》表现了有寒意的早春;《阴雨的早上》把雨的光亮表现得十分动人,色调温暖、明亮和清新;又如《绍兴早市》,很少画家用油画来表现中国的市井场景,但是王庆平从日常平凡的风景中提取了光影,将油画的空间概念、色彩和点线与中国文人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折射了心灵的话语,这样有“意境”的风景,是对灿烂的光与色的赞颂,又隐含了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

  王庆平的一系列静物画,兼有生动的写实功力和厚重的色彩修养,这从他的《白菊花》(1971年)、《橘子和玻璃器皿》(1975年)、《夜色下的野黄花》(1975年)、《窗前速写(窗前组画四,1976年)等作品中可窥见一斑。他努力以色彩来诠释丰富的现实世界并借此表达一种情绪或生命意识。

  90年代中后期,王庆平有机会赴法国等欧洲国家考察艺术,他创作的《巴黎之夜》和《塞纳河秋色》等画作,如同一曲曲浑厚辉煌的色彩交响乐,画面显然融有凡·高似的浓重绚亮的表现性风格,把细雨中巴黎的夜景、塞纳河的秋色表现得如此忧郁和生动,突出了它们内在强烈的生命活力。他说,通过这些作品,他“似乎才真正摸到了艺术的脉搏,好像当年老柯罗那样八十多岁了才高兴地发现怎样画好天空的秘密”。

  在一系列描绘户外的风景和静物写生中,王庆平对光的处理和氛围营造,不仅富有油画本身的质感和微妙的层次变化,而且创造了类似于中国文人画的深远意境。他早期对于俄罗斯画派的艺术体验,中期对于法国印象派的光与色技法的探求,到最后与中国传统的神韵、功力和意趣化为一体,体现了多重的有机融通。

白菊花 1971 橘子和玻璃器皿 1975

  他始终坚信油画的本质就是要以色彩塑造和刻画形象,只有通过画家诉诸于手法的情感和精神而超越了技术、风格、题材的作品,才能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他近些年来创作的如《孟春的阳光》(2002年)、《金色的旋律》(2010年)、《五月》(2011年)等作品,表明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色塑形,以色彩创造意境,以笔触传达情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技巧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得道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在如今浮躁喧嚣的时代,王庆平作品中彰显的某种独特的品味和格调,并不是他的天才乍现,而是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才取得的。他终于踏上了一条光与色的朝圣之路。

金色的旋律 2010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王庆平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